王振,学院94工业设备安装专业毕业学子,高级讲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现任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。先后荣获“中建技术能手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”“新疆自治区十佳优秀技能人才”等称号,被人社部聘为第44届、45届、46届、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。
1994年9月,王振来到德阳安装技师学院(原德阳安装工程学校)的第一天,眼前的一切便点燃了他对未来的憧憬。老师胸前的工程师证件、实训车间里跃动的焊接火花、工厂里奇形怪状的钢结构、宣传栏上展示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、老师的一句“技术报国不是口号,是焊枪下每一道精准的焊缝”……,这些画面深深震撼了他,共同点燃了他“技能成才,技能报国”的梦想。那一刻,他暗下决心:要像老师们一样,成为安装领域的顶尖人才,用技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在母校三年的学习生涯中,王振打下了扎实的专业根基。教室里的毕业设计、车间里钳工实训磨出的老茧、老师手把手传授的展开放样,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“秘密武器”。带着母校锻造的专业功底,1997年,他以优异成绩入职新疆工业设备安装公司。当首次面对超大型变压器油箱外壳的复杂焊接难题时,母校所教授的“倒退焊接法”助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;在西安变压器厂攻克瑞士引进真空干燥罐密封面焊接时,金清老师反复强调的“反变形工艺”让他一次性通过验收;在独山子石化千立方级储油罐制作安装现场,面对吊装受限的困境,金清老师课堂演示的倒装法成为破局关键。他将实战经验凝练成8篇论文、2项专利,参与编写机械类通用教材2部,这是对学院“知行合一”精神的最好传承。
2005年,王振选择踏上职业教育的讲台,在新疆安装高级技工学校开启了人生新篇章,决心亲手播撒更多“种子”。2010年他首次站上全国技能大赛舞台,当时没有教练团队的他,全凭母校锤炼出的基本功一举拿下全国第十三名的好成绩。但与顶尖选手的差距让他清醒认识到:要培养顶尖人才,必须突破自我。此后两年里,他每天挥动3公斤手锤上万次,即便指甲磨平、关节僵痛也要死磕0.1毫米误差。2012年,当他在全国冷作钣金工决赛中斩获总分第一时,评委感慨道:“这是新疆技工教育的历史突破!”而王振心里清楚,是母校赋予的工匠精神,支撑他走到了领奖台。
如今,作为世赛教练,王振始终把“育人先育心”放在首位。每当学生问“练到极致有什么用”时,他总会带着学生重温母校老师们的教诲:“中国制造的尊严,就藏在你们手里的每一道工序中”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,学生们一次次刷新成绩,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48人次,4人冲进国家集训队。每当看到年轻人在车间专注打磨工件的背影,他总想起1994年那个站在校办工厂门口的少年。正是母校用严谨的治学、务实的作风、报国的情怀,在他心里种下了技能强国的火种,而如今他用金牌教练的身份续写着母校“技术精湛、素质过硬”的育人传奇。
二十八年时光流转,母校给予他的,不仅是精湛的技术,更是“技能报国”的坚定信仰。往昔,他是那个仰望校史展板的青涩学子;如今,他已成为培育世赛选手的金牌教练。一路走来,他始终不曾忘却,正是母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,铸就了他“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”的职业素养。
时至今日,他依然扎根实训教学一线,怀揣着技能报国的初心,勇担育人筑梦的使命,用技能续写着新时代技能报国的篇章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以奋斗为帆,从电气学子到企业掌舵人的跨越之旅 ——毕业学子张棕山的成长历程